ann的头像

儒林外传到知否唐诡,浅谈科举---中国寒门的荣光之路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科举》纪录片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阎歩克 第一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

《唐朝诡事录》电视剧

一、概述

儒林外史是描绘元末明初至明万历四十四年间,科举官场各色人物名利场中人生百态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描写手法以白描为主。文中没有固定的主角,更像一幅镜头适时流转的众生相纪录片,用生活轨迹交叠的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灵活的把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串联在一起,生动地描述了科举、仕途对明朝儒林仕子人生的重大影响,也侧面烘托出科举及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对中国人文化底蕴和社会属性的根本影响。对现代中国人理解自己的文化,其实颇有助益。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评价颇高: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甚,尤在人情小说中。鲁迅先生赞此书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二、印象深刻的三点

因为《儒林外史》是众生相,所以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颇多。死前因为看着家里的油灯还燃着两根灯芯而不愿闭眼的严监生,因入选了语文课本而被大家耻笑的范进等。其实范进中举发一会儿子疯,如果大家熟悉了在中国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和历史背景,也就不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侧面展示的是为知识分子在权利机器里的无奈和悲情。1300多年,什么骨头也都能给你彻底折断喽。接下来,我记录一下看完书后让我想起来更觉特别的三个小视角。

(一)真武官对比伪文官:科举误国

文中,吴敬梓用笔委婉但笔锋辛辣。但他也塑造了颇多让人会肃然起敬的角色。我大致把这类角色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在军队立功而走上仕途的武官。一类是虽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却不屑于虚名,有风骨也有才情的文官。

武官萧云仙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戍边将领。他打了胜仗后,将军让他在青枫城负责重建。监督筑城的几年间,他不仅勤于工事,还组织发动老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教育。然而戏剧性的是,工部最后裁定他超支7000银让他补缴。最后病中的萧父决定变卖家产补上这一笔“超支”,留下一句“为人以忠孝为本,其余都是末事”。可悲、可叹。让我看完这一段以后合上书坐了好一会儿。这个青枫城也正好在我老家,西南边陲小镇平武的附近,叫松潘。松潘有个旅游景点叫五彩池,毗邻这九寨,没想到不仅是个明朝战场,还被记录在了小说里。我不知道明朝是否也重文轻武?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作者塑造的武官形象都光明磊落,更有对比性的是真孝的郭孝子和假孝的匡超人(PS:匡超人这个角色塑造的也非常成功,可以说是集齐了升官发财死老婆全要素,论证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典型)。

对于文官,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或者惹读者喜爱的人物,都是贤德有才却淡泊名利之人。庄绍光面见天子,献策以后就求赐还山,和夫人隐居元武湖上,实行单边放行制:没有他的邀请还上不去他的岛。虞博士我不大记得清具体事情,但也是以“贤”为最大特征的正统儒林之士。他的名字叫虞育德,取自“君子以果行育德”。

《儒林外史》写官场百态,却也不是没有规律。真武官解甲归田,贤文官淡泊明利,都走到了权利的边缘地区。那么权利中心留下的是些什么人也就一目了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我认为作者的答案,在当时来讲,是科举误国。我将在后面的科举制度中详细展开。

(二)中式社会福利系统雏形

要理解中国,首要的是理解中国的文化。纪实体小说可以生动细致的还原“活”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儒林外史》的阅读过程中,我对中国的“人情社会”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也属于阅读中的意外收获。这里,我先浅要介绍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起于隋朝,成于唐朝,最终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瓦解,科举制度又称抡才大典,是封建制度选拨人才的关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官治、吏治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

科举是一个非常规整的线性流程: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殿试

如果我是一个清朝的男人,那么我大概率是会去参加科举的。首先,我要参加童试。童试还不只是一次考试,而是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层考验。经过了这三关考试,我才能在院试合格后取得一个秀才的名声,同时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这应该才算是儒林之路的开端。院试是三年两次,院试的次年春季由礼部在京城举行会试,通过会试我才能成为举人。最后,是殿试。由皇帝当主考官,只考策论。所以参加殿试的人又被称为天子门生。

《儒林外史》里处处显示着当代中国人身上保有的“人情味”,特别是下层贫困百姓中。这其中尤以乡绅的社会责任感、高官的举贤职能属性和社会互助系统为特征。首先是上等社会,特别是儒林人士中有很多惜才爱才之人。类似贾雨村获得甄士隐帮助赴考的比较多。不止是帮助科考之路。看《儒林外史》你会发现中国是一个极度重视“礼”的国家。对礼重视到什么程度呢?一般的没有积蓄的普通人家,要是遇到家里老人去世要打点白事,好多时候都是一筹莫展的。电视剧里常见的“卖身葬X”可能也不是虚托。这个时候,一些有钱的乡绅和大德之士就会挺身而出,代为打点。我想这就是中国社会较早的,民间自发的社会保障雏形。同时,也是中国人所谓“人情味”的基础。大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这样过来的。

《儒林外史》里给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段。是马二先生。有一章是写他为了帮助好朋友公孙,把自己编书一年的收入全部用来帮助朋友处理棘手事。原文是,“马二先生看他认真,只能好话说尽,把自己来选书的束脩九十二两银子抖得干干净净,要跟差人买下枕箱。如果差人再不能从中说和,那他就没办法,只能听天命了,他只是朋友,不想看着公孙遭难,但是只有这个能力了。”影响深刻是因为,一来公孙是他刚交不久的朋友,而且这个朋友当时回乡修祖坟,马二属于仗义疏财。二来,这件事了了之后,作者写了马二去西湖游览,基本属于兜比脸都干净。连蚕豆瓜子都吃不上,但他却没有让公孙还钱。这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中,不乏宅心仁厚之流。当然马二也是提携资助了匡超人,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看完儒林外史,你可能会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道,包括中国人在儒学思想沁润下的伦理观,包括中国人讲究“乡里乡亲”的人情味,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同时,虽然这本小说是讽刺小说,但文中不乏很多正面形象,汇聚塑造成一种正面的、高大的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感觉,融合了“文人”“武将”“雅士”,甚至一些在古代地位底下的“戏子”等角色。在反面人物的对照之下更叫人称许。将仿佛汤里放了一点盐,但那盐却更显处这汤的清甜。

(三)妇女权利和白描列举式美食描写

不管是小说里还是生活中,我感觉妇女权利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她所处的阶层。小说中一个侧室扶正的妇女,在其丈夫过世、幼子夭折以后,依然被宗族通过各种操作剥夺了继承权。同时期,贵族妇女,如明兰的祖母也属于同样的状况,但通过过继依然可以获得家族族长的位置。婚丧嫁娶在古代其实和现在是有些不同的,嫁妆在古代是作为女子的个人财产、可以独立支配的。今天的妇女基本都是把嫁妆作为小家的启动基金。但对彩礼嫁妆古时不是太过严格,特别民间。

书中的美食描写有一段我影响非常深刻,就是马二把所有的钱用来帮助朋友以后再去游西湖,那一路我看着他吃的东西馋的直流口水,而这些美食的描写都非常简练,可以说就是白描式的“罗列”。“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不是很明白其中原理,但是停下来就觉得很好吃。马二游西湖还有个比较特别的点,西湖美景三月天,而整章却都没有一句描写西湖景色的。由于我看的时候过于投入于食物,竟然完全没有注意到。

番外延展:

一、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

科举在中国竟然有1300年的历史,这非常的出乎我的意料。如此长寿的一个制度,到清末才因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兴办洋学堂而伴随着封建王朝走入末路。推荐大家看一下B站的《科举》6集纪录片。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科举是一举多得的一项制度。秦以后国家统一了,但思想还未统一。法家思想更接近于制度,解决了罪与罚的问题。但没有解决中国人的伦理学需求。科举,一是思想上以儒家礼制完成了对“思想统一”的要求,君臣父子对封建王朝统治增强钳制作用是非常有利的;二是在统治阶层的上升渠道中为被压迫群体提供一个上升渠道,就像中国古话所说,赶狗不入穷巷...三是封建中央集权也确实需要巨大的官吏团体来维护统治。

中国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的前提,其实是科举制度的学而优则仕。中国人读书并不是因为培根为资产阶级革命所喊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而是源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由科举关联起来的仕途和官禄。更深入的大家可以参考阎教授的中国官品相关材料。

今天的高考其实与科举不太类似,但公务员的选拔考试倒是与科举在形式上有些许相似之处。我以前一直以为科举选拔,选出的人才都是非常刻板教条的八股文选手。但殿试,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他们的参考方式其实就是与君主对策。(策问)这其实考察的正是一个官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否唐诡中的官僚制度(公侯子伯男-品位和爵位-官禄)

知否里有非常完整的公侯子伯男的爵位品级。齐小公爷家就是公爷,官眷里谁和他联姻都是高攀。顾廷烨家是侯爷,略低一点。而墨兰的老公,家里好像是伯爵府,所以又略低一点。爵位是禄、社会地位和特权的一种综合表现。在唐诡里,大家应该都记得三兄弟那一集里。里面有个人家里是清河崔氏,他就完全无视官位高他很多的将军。这里反应的启示就是爵位和官位的分离。有些人爵高官低,但应该社会也会按他的爵位或贵族士族的地位来对待他。

在秦代,因为尚武,有跟军功大小绑定到一起的封爵制度。军功大小决定了爵位高低,而爵位高低决定了退伍军人们返回家乡后他们所拥有的的田地亩数和屋宅间数,非常直接。这种官禄制度本身是以激励为主,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问题,为官求利和腐败就是其中比较大的弊端。

最后,知否和唐诡里有关点茶、插花、焚香等文化场景的科普其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老祖宗确实很多东西都玩出了花。吾辈没什么文化只能直呼牛逼。

三、中国寒门的荣光之路

多年以前就被国内外同胞广泛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当年似乎也没有什么定论。不论古今,成为行业翘楚或政坛巨鳄都不可能是容易的事。如何定义这个贵?如果说,是权贵。那在古时也不曾容易,又何谈难再?对于人类来说,什么贵?其实无关价值。稀缺就会贵。天然钻石甚至没法用来做钻头,功利作用接近于零。但厂家可以通过人为控制产量、哄抬猪价。这个贵,是一种假象。最后一种贵。是珍贵。儒林外史里武将的忠厚,文人的仁义,贤士的潇洒。寒门之路如果局限在书中自有黄金屋,那路不但走窄了,还走入了维护封建统制的巨大机器而不自知。不管寒门还是高门,荣光之路其实一直都在。自古至今,它也从来没有好走过。

find your way, change the world, in a better way!

评论